1966年臺灣

臺灣歷史 | 台灣歷史年表
世纪 19世纪臺灣 | 20世纪臺灣 | 21世纪臺灣
年代 1930年代臺灣 | 1940年代臺灣 | 1950年代臺灣 | 1960年代臺灣 | 1970年代臺灣 | 1980年代臺灣 | 1990年代臺灣
年份: 1961年臺灣 | 1962年臺灣 | 1963年臺灣 | 1964年臺灣 | 1965年臺灣 | 1966年臺灣 | 1967年臺灣 | 1968年臺灣 | 1969年臺灣 | 1970年臺灣 | 1971年臺灣
纪年 丙午马年)、中華民國55年
1966年
政治

国家领导人

科技

天文 – 科技 – 铁路

文化娛樂

电影 – 文学 – 音乐 – 遊戲 – 電視節目 中国大陆电视剧 – 台湾电视剧

體育

體育 – 足球 – 籃球 – 棒球 – 撞球

區域

中国大陆 上海  – 香港 – 澳門 – 臺灣 – 日本 – 北朝鲜 – 韩国 – 马来西亚 – 新加坡 – 歐洲 – 美國

分類

分類 – 出生人物 – 逝世人物列表 – 維基新聞

政府

國家正副元首

五院首長

省政府主席

成員變動

大事記

1月

2月

3月

  • 3月7日——中國國民黨第九屆三中全會揭幕(3月9日,通過「大陸重建工作基本方針」;3月10日,推選蔣中正、嚴家淦為第四任總統、副總統候選人。)[1]:724,蔣中正出席致訓[3]:112
  • 3月10日——美國助理國務卿彭岱英语William Bundy訪臺3天(11月2日,再度訪臺;11月3日,向蔣中正報告參加越戰七盟國在馬尼拉召開高階層會議情形;12月4日,離臺。)[1]:724
  • 3月13日——花蓮外海發生地震
  • 3月21日——國民大會選舉第四任總統,蔣中正當選連任,又經蔣提名嚴家淦為副總統候選人[3]:112
  • 3月22日——公布修正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」,授權總統設立動員戡亂機構,調整中央政府組織與訂頒辦法,增補選中央民意代表[1]:724。嚴家淦當選為副總統[3]:112
  • 3月25日——蔣中正與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分別宣布:1966年為「中、菲友誼年」[1]:724;國大第四次會議閉幕,蔣中正蒞臨致詞[3]:112
  • 3月26日——美國考慮承認外蒙,中華民國政府堅決反對(4月8日,外交部宣布,反對任何國家承認外蒙之立場決不變更。)[1]:725

4月

5月

6月

7月

8月

9月

10月

11月

  • 首尔举行的亚盟第十二届会议通过决议,决定以亚盟为基础,扩大组建世界反共联盟World Anti-Communist League),由谷正纲出任世盟筹备委员会主席[11][12][13]
  • 11月12日——孫中山一百週年誕辰,興建於臺北陽明山之中山樓中華文化堂正式落成,蔣中正親臨主持落成典禮,並發表《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》[3]:114。中山樓及國立中山博物院落成及啟用[1]:730。蔣繼續宣揚三民主義與中國傳統相揉合之文化宗旨,宣稱「三民主義思想,不惟為中華文化之匯歸,而三民主義之國民革命,乃益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保衛者」[14]。蔣定國父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,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8月8日,中共開始「文化大革命」,利用紅衛兵,進行破四舊。)[1]:730。蔣應各界人士之請,明定國父誕辰紀念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[3]:114-115。臺北市議員林水泉等在臺北創立臺獨組織「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」(1967年8月20日被捕,即「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」。)[1]:730
  • 11月15日——美國總統特別代表有萊克(E. R. Black)訪臺,商談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問題[1]:730
  • 11月16日——民俗及社會學者陳紹馨病逝(臺灣臺北人,為《民俗臺灣》發起人及撰稿者,先後任教臺灣大學歷史系及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;著有《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》等書。)[1]:730
  • 11月21日——經濟部長李國鼎訪問泰國,參加在曼舉行之第四屆亞洲華商貿易會議[1]:730
  • 11月29日——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表決,以66票對48票,7票棄權,過重要問題案;57對票,17票棄權,否決中共入聯案;並以62對34票,25票棄權,否決義大利等國設立委員會研究中國代表權問題提案[1]:730

12月

  • 12月2日——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崇禧病逝(廣西臨桂人,新桂系將領,有「小諸葛」之稱,與李宗仁並稱為「李白」,曾任國防部長。)[1]:731
  • 12月9日——第五屆亞洲運動會曼谷揭幕(12月10日紀政獲跳遠金牌,並創新紀錄;12月11日,紀政在女子五項全能比賽中獲第二名,因傷退出五項全能比賽,葉菊妹在女子五項全能比賽中獲第二名。)[1]:731
  • 12月24日——教廷驻华公使馆升格为教廷大使馆,高理耀成为首任驻华大使(1967年2月7日,呈遞到任國書;9月25日,離開臺灣。)[1]:731
  • 12月25日——外交部因澳門將7名反共人士移交中共,向葡萄牙提出抗議(1967年1月6日,以澳門禁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及親臺之澳門總工會被查封,再度向葡萄牙提出抗議;1月11日,召回駐葡萄牙代辦吳文輝;1月30日,因葡澳與中共簽定協約,同意遣返逃澳難民,關閉臺灣機構,並同意8名反共人士押送中共,再向葡方轉遞第5次抗議;2月21日,駐聯合國代表劉鍇向聯合國提岀抗議。)[1]:731。台灣「國大憲政研究會」召開會議,發起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」[10]:529
  • 12月26日——中國國民黨第九屆四中全會揭幕(12月28日,通過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綱要」;12月29日,全會通過設置動員戡亂機構,並改選中央常務委員。)[1]:731,蔣中正親臨主持典禮,會中選舉嚴家淦、蔣經國、黃少谷、張其昀、黃杰、周至柔谷正綱陶希聖袁守謙、唐縱、倪文亞、謝東閔、張道藩黎玉璽胡健中連震東、郭驥、陳大慶、郭澄等19人為中央常務委員[3]:115
  • 12月31日——蔣中正核准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,行政院成立小組劃改制事宜[1]:731

出生

参见: 1966年出生

逝世

參考來源

  1. ^ 1.00 1.01 1.02 1.03 1.04 1.05 1.06 1.07 1.08 1.09 1.10 1.11 1.12 1.13 1.14 1.15 1.16 1.17 1.18 1.19 1.20 1.21 1.22 1.23 1.24 1.25 1.26 1.27 1.28 1.29 1.30 1.31 1.32 1.33 1.34 1.35 1.36 1.37 1.38 1.39 1.40 1.41 1.42 1.43 1.44 1.45 1.46 1.47 1.48 1.49 1.50 1.51 1.52 1.53 1.54 1.55 1.56 1.57 1.58 1.59 1.60 1.61 1.62 1.63 1.64 1.65 1.66 1.67 1.68 1.69 1.70 1.71 1.72 1.73 1.74 1.75 1.76 1.77 1.78 呂芳上總策畫,朱文原、周美華、葉惠芬、高素蘭、陳曼華、歐素瑛編輯撰稿. 《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》. 台北: 國史館. 2012. ISBN 978-986-03-3586-6. 
  2. ^ 美國副總統韓福瑞訪華專輯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典藏台灣
  3. ^ 3.00 3.01 3.02 3.03 3.04 3.05 3.06 3.07 3.08 3.09 3.10 3.11 3.12 3.13 3.14 3.15 3.16 3.17 3.18 陳布雷等編著. 《蔣介石先生年表》. 台北: 傳記文學出版社. 1978-06-01. 
  4. ^ 〈韓國李承晚大統領訪臺暨擬訂太平洋同盟〉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 《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檔案》,中華民國外交部,1952年
  5. ^ 民國55年韓國大統領朴正熙訪華實況演講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 國家圖書館 (中華民國), 1966.02.15
  6. ^ 王俊秀. 〈當黑蝙蝠遇上黑貓──兩項特種任務的交集〉. 《黑蝙蝠之鏈》. 臺灣: 聯經出版. 2011-08-19. ISBN 9789570838626 (中文(臺灣)). 
  7. ^ 王成斌等主編 (编). 《民國高級將領列傳》(4). 北京: 解放軍出版社. 1998年. 
  8. ^ 許育銘. 冷戰時期東亞局勢下的琉球與台灣關係. 査読論文. 『社会システム研究. 2014.  缺少或|url=为空 (帮助); 使用|accessdate=需要含有|url= (帮助)
  9. ^ 日本草繪特展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典藏台灣
  10. ^ 10.0 10.1 朱寶琴、李寧編著. 《宋美齡年譜》. 北京: 東方出版社. 2019. 
  11. ^ 亞盟與世盟. 中華百科全書. [2016-03-0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6).  |url-status=|deadurl=只需其一 (帮助)
  12. ^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. 外交部 NGO 國際事務會. [2016-03-0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7). 
  13. ^ 世盟簡介(2010出版).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. [2016-03-0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5). 
  14. ^ 陳鐵健、黃鐵炫著,《蔣介石與中國文化》,香港中華書局,1992年,第120頁
各年台灣(1624年至今)
17世紀
  • 1624
  • 1625
  • 1626
  • 1627
  • 1628
  • 1629
  • 1630
  • 1631
  • 1632
  • 1633
  • 1634
  • 1635
  • 1636
  • 1637
  • 1638
  • 1639
  • 1640
  • 1641
  • 1642
  • 1643
  • 1644
  • 1645
  • 1646
  • 1647
  • 1648
  • 1649
  • 1650
  • 1651
  • 1652
  • 1653
  • 1654
  • 1655
  • 1656
  • 1657
  • 1658
  • 1659
  • 1660
  • 1661
  • 1662
  • 1663
  • 1664
  • 1665
  • 1666
  • 1667
  • 1668
  • 1669
  • 1670
  • 1671
  • 1672
  • 1673
  • 1674
  • 1675
  • 1676
  • 1677
  • 1678
  • 1679
  • 1680
  • 1681
  • 1682
  • 1683
  • 1684
  • 1685
  • 1686
  • 1687
  • 1688
  • 1689
  • 1690
  • 1691
  • 1692
  • 1693
  • 1694
  • 1695
  • 1696
  • 1697
  • 1698
  • 1699
  • 1700
18世紀
  • 1701
  • 1702
  • 1703
  • 1704
  • 1705
  • 1706
  • 1707
  • 1708
  • 1709
  • 1710
  • 1711
  • 1712
  • 1713
  • 1714
  • 1715
  • 1716
  • 1717
  • 1718
  • 1719
  • 1720
  • 1721
  • 1722
  • 1723
  • 1724
  • 1725
  • 1726
  • 1727
  • 1728
  • 1729
  • 1730
  • 1731
  • 1732
  • 1733
  • 1734
  • 1735
  • 1736
  • 1737
  • 1738
  • 1739
  • 1740
  • 1741
  • 1742
  • 1743
  • 1744
  • 1745
  • 1746
  • 1747
  • 1748
  • 1749
  • 1750
  • 1751
  • 1752
  • 1753
  • 1754
  • 1755
  • 1756
  • 1757
  • 1758
  • 1759
  • 1760
  • 1761
  • 1762
  • 1763
  • 1764
  • 1765
  • 1766
  • 1767
  • 1768
  • 1769
  • 1770
  • 1771
  • 1772
  • 1773
  • 1774
  • 1775
  • 1776
  • 1777
  • 1778
  • 1779
  • 1780
  • 1781
  • 1782
  • 1783
  • 1784
  • 1785
  • 1786
  • 1787
  • 1788
  • 1789
  • 1790
  • 1791
  • 1792
  • 1793
  • 1794
  • 1795
  • 1796
  • 1797
  • 1798
  • 1799
  • 1800
19世紀
  • 1801
  • 1802
  • 1803
  • 1804
  • 1805
  • 1806
  • 1807
  • 1808
  • 1809
  • 1810
  • 1811
  • 1812
  • 1813
  • 1814
  • 1815
  • 1816
  • 1817
  • 1818
  • 1819
  • 1820
  • 1821
  • 1822
  • 1823
  • 1824
  • 1825
  • 1826
  • 1827
  • 1828
  • 1829
  • 1830
  • 1831
  • 1832
  • 1833
  • 1834
  • 1835
  • 1836
  • 1837
  • 1838
  • 1839
  • 1840
  • 1841
  • 1842
  • 1843
  • 1844
  • 1845
  • 1846
  • 1847
  • 1848
  • 1849
  • 1850
  • 1851
  • 1852
  • 1853
  • 1854
  • 1855
  • 1856
  • 1857
  • 1858
  • 1859
  • 1860
  • 1861
  • 1862
  • 1863
  • 1864
  • 1865
  • 1866
  • 1867
  • 1868
  • 1869
  • 1870
  • 1871
  • 1872
  • 1873
  • 1874
  • 1875
  • 1876
  • 1877
  • 1878
  • 1879
  • 1880
  • 1881
  • 1882
  • 1883
  • 1884
  • 1885
  • 1886
  • 1887
  • 1888
  • 1889
  • 1890
  • 1891
  • 1892
  • 1893
  • 1894
  • 1895
  • 1896
  • 1897
  • 1898
  • 1899
  • 1900
20世紀
21世紀